孙太一|美中贸易谈判:破冰之举,仍需后续发力

撰文: 孙太一
出版:更新:

美中两国近日在瑞士达成协议,大幅互相削减关税,从最高时各减了约115%。这一成果可谓重大突破,远超华盛顿与北京精英们的普遍预期。然而,事后看来,这或许本就是唯一现实的出路。若只进行小幅削减,比如恢复到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提出的80%关税水平,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毫无现实意义,也不足以达成共识。因为80%以上的关税形同贸易禁运,几乎没有实质变化。而若降幅过大,又可能引发美国盟友的不满,也难以安抚美国国内的对华强硬派。毕竟,美国既然自称与中国处于“战略竞争”关系,若对华关税比某些亲密盟友的还低,恐在外交上陷入尴尬,甚至适得其反。

市场反应一片利好,主要股指在协议公布当天上涨了约3%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明确表示,双方都不愿意“脱钩”——而在此协议达成之前,脱钩的可能性确实存在。此次会谈不仅建立起了双边磋商机制,也明确指定了双方代表,接下来将继续就贸易与经济问题开展磋商,为后续进展奠定了基础。

中美经贸高层会谈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。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、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,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坦诚、深入、具有建设性,达成重要共识,并取得实质性进展。(新华社)

不过,尽管此举令人鼓舞,仍远远称不上“解决问题”。早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前,美中之间的贸易壁垒就已经位于较高水平。拜登政府执政后,基本维持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政策未变,主要是担心削减关税会带来政治风险。换句话说,当下的局面,等同于特朗普政府再对中国加征30%的额外关税,且90天后若无进一步进展,可能还会再加24%。如果其中的20%是针对芬太尼相关问题,那么中国所面临的待遇,几乎和其他尚未与美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无异,甚至更糟。若这样的方案是在4月2日公布,恐怕市场早已一片哗然——只是因为有了更糟的预期,现在的协议才显得“还算可以接受”。

更复杂的问题还在于芬太尼议题的解决。美方迄今未承认中方在打击芬太尼方面已采取的措施,仍一味将责任推给北京;而在中国,不少人认为美国自身毒品泛滥是美国内政问题,是其管理不当所致,并不愿在此问题上继续投入资源。此外,美方近期提出的诉求清单,也被普遍认为“不切实际、难以操作”。因此,尽管打击毒品本应是合作的契机,现实中的双边协作仍障碍重重,前路漫漫。

中美公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,同意互降关税。图为美国财长贝森特会后召开记者会。(Reuters)

回顾特朗普政府当初挑起关税战,主要有三大目标:一是提升谈判筹码,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;二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;三是弥补联邦财政赤字。然而,当关税高到一定程度,几乎没有进口的物品,自然也谈不上“收税”。相反,当关税大幅下降,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时,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财政收入。从这个角度看,此次调整未必意味着战略方向改变,或许只是政策重心的再平衡:多收点税罢了。尽管与庞大的美国财政相比,这点关税收入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
此外,特朗普政府似乎只愿在危机时刻释放善意——当通货膨胀高企、超市货架见底、金融市场三大板块(股市、债市、汇市)剧烈震荡之时,美国的投资吸引力迅速下滑,美元的国际地位也受到冲击,债务成本水涨船高,尤其是在大量国债即将到期之际。这时的善意举动,更像是一种“权宜之计”,而非长远之策。

2025年5月12日,美国马里兰州,图为特朗普在空军基地登机前往中东。(Reuters)

正因如此,当前的进展必须在未来进一步深化,才不会沦为昙花一现。目前美中之间的名义关税依然居高不下,双方的核心关切也尚未得到回应。90天的窗口期,对于如此复杂的双边经济关系而言,恐怕并不宽裕。回顾七年前的首轮贸易谈判,特朗普政府的表现也并不令人放心——早上签下的协议,往往一个电话就可以被推翻,只因总统觉得“还能再压一压”。

尽管如此,此时此刻仍值得珍惜。全球或许刚刚避过一场经济衰退,美中关系有望回到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轨道,而贸易摩擦也暂未蔓延至更加敏感、危险的领域。

接下来何去何从,我们拭目以待。

本文作者孙太一是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香港01立场。

OSZAR »